热搜词: 

纸上谈兵下一句,纸上谈兵终觉浅下一句是啥

发布:小编

本文目录

纸上谈兵终觉浅下一句是啥

绝知此事要躬行。

原文摘录如下:

冬夜读书示子书(其三)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谈兵下一句,纸上谈兵终觉浅下一句是啥图1

纸上谈兵终觉浅后面一句是什么

这句话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谈兵下一句,纸上谈兵终觉浅下一句是啥图2

1、“纸上谈兵”成语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注:现今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但是战国时无纸,何以谈得上“纸上谈兵”?本成语也不在史记原句中,查找该词句的话,清朝之前的典故中也未出现过该词,据说是现代的某些书上声称是对赵括的形容造成的影响,因此成语出处存疑)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2、“纸上谈兵”成语的基本信息:

【汉语文字】纸上谈兵

【汉语拼音】zhǐ shang tán bīng

【英文翻译】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to concentrate on details but forget the main purpose or objectiveto sacrifice (or drop, lose) the substance for the shadow

【词语解释】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1]。

【字词解释】纸书 上上面 谈谈论 兵用兵。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夸夸其谈、秀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歇后语】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参考资料

360百科:

退避三舍纸上谈兵老马识途百发百中唇亡齿寒卧薪尝胆

春秋:退避三舍(晋文公时期的典故)、老马识途(齐桓公的典故,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唇亡齿寒(假道灭虢中的典故)、卧薪尝胆、三令五申(孙武的典故)、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战国:纸上谈兵(赵国赵括)、百发百中(苏厉劝白起称病不领兵的说辞中提到的典故)、朝秦暮楚、完璧归赵(蔺相如的典故)。

纸上谈兵下一句,纸上谈兵终觉浅下一句是啥图3

扩展资料:

1、退避三舍: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翻译: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2、老马识途:意思是指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翻译: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

3、唇亡齿寒: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翻译: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围魏救赵”成语的上下句

答:“围魏救赵”成语的上句是:纸上谈兵。

下句是:问鼎中原。

1、纸上谈兵【zhǐshangtánbīng】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用兵打仗策略。

比喻空谈理论不联系实际情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2、问鼎中原【wèndǐngzhōngyuán】

【解释】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用来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

【出处】出自《左传》,鲁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祀,年也)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

其奸回(音邪)昬乱,虽大,轻也。

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

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洛阳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围魏救赵【wéiwèijiùzhào】

【解释】 原指战国时期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特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亦即用包抄敌人后方来迫使其撤兵的战术。

【出处】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纸上谈兵下一句,纸上谈兵终觉浅下一句是啥图4

以上就是关于纸上谈兵下一句,纸上谈兵终觉浅下一句是啥的全部内容,以及纸上谈兵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大家都在看

查看更多猜下一句